数研所公开“手机壳”专利,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形态和局限性-2024德国欧洲杯官网

数研所公开“手机壳”专利,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形态和局限性
佘云峰移动支付网2022/7/18 9:42:27

2022年5月底,据移动支付网了解,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曾公布了一项名为“终端设备用保护装置、实现数字货币交易的方法和系统”(申请公布号:cn114548979a)的专利申请。

“终端设备用保护装置”是为何?

据该专利申请摘要显示,该发明公开了终端设备用保护装置、实现数字货币交易的方法和系统,涉及数字货币技术领域。

该终端设备用保护装置可包括:保护壳体、安全芯片以及实现近场通信的通信组件,其中,保护壳体包括:壳体底部以及与壳体底部相连接的固定部,其中,固定部,用于将壳体底部贴合设置于终端设备的背面;安全芯片以及通信组件设置于壳体底部上;安全芯片设置有数字货币钱包,数字货币钱包通过通信组件,与其他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数字货币交易。该终端设备用保护装置能够实现通过近场通信方式进行数字货币交易,提高用户体验。

根据描述,移动支付网认为该专利主要指具备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的“手机壳”等保护装置。手机保护壳内部具有安全芯片和nfc芯片,具备与智能终端进行近场通讯的能力,甚至可以开立数字人民币钱包,用于硬钱包支付。

显然,这仅仅是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一种特殊形态,通过“手机壳”“备用电池夹”等形态为没有nfc的智能设备提供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支付能力。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形态选择

众所周知,数字人民币钱包按照载体可以分为软钱包和硬钱包。软钱包基于移动支付app、软件开发工具包(sdk)、应用程序接口(api)等为用户提供服务;硬钱包基于安全芯片等技术实现数字人民币相关功能,依托ic卡、手机终端、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等为用户提供服务,软硬钱包结合可以丰富钱包生态体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相对于软钱包在体验上的“千篇一律”,数字人民币的硬钱包可以在形态和体验上有所不同。

比如针对老人、学生群体加载了数字人民币以及gps定位、亲情通话、紧急求助、电子围栏等功能于一身的“电子老年证”“电子学生证”等。

比如可脱离智能手机独立使用的可视卡、智能手表等数字人民币硬钱包。

再比如针对不同使用环境或功能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包括手套、卡套、手机壳、充电宝、报警器、钥匙扣等等。

除了形态,在使用体验上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比如,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基于“准账户”模式的硬钱包,其更多的像是软钱包的延伸,需要绑定软钱包来使用,虽然无法实现双离线支付,但在充值、速度、交互等方面上都有着更好的体验。

再比如,智能手机的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无论是基于全终端还是nfc-sim卡,理论上是使用体验最好的,并且能够兼具价值模式实现“双离线”支付,但是目前仍处于内部测试阶段,试点并未开放普及。

数字人民币硬钱包的局限性

虽然数字人民币是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但其在硬钱包形态下,仍然能实现价值转移。而这即是数字人民币的价值模式的体现。

简单点说,数字人民币的价值模式实际上是指支持“双离线”支付下的“硬钱包”,其币串储存于硬钱包本地安全芯片中,通过芯片和算法来实现两个硬钱包之间的币串交换,达到数字人民币价值转移的目的。

今年以来,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多以应用场景的拓展为主,相比于试点初期硬钱包相关的应用案例相应地减少了很多。一方面在于,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产业链过长,规模化应用需要较大的成本;另一方面硬钱包尽管形态多样,但是能应对的场景相对有限,加上成本问题没有软钱包利于拓展。

目前基于“价值模式”的双离线硬钱包并未真正落地,规范和标准仍然在完善中。即便真正试点落地,双离线支付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包括使用次数、充值体验的问题,无法成为刚需和必须,只能是特殊环境和情况下的一种应急措施和补充手段。

也因此,移动支付网在《2022数字人民币发展研究报告》认为,数字人民币软钱包和准账户模式或将是主流方式,而价值模式的双离线硬钱包会是良好补充。

结语

在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以“卡”的形式回归视线后,部分卡商和芯片商对此抱有积极乐观态度。但如果整个行业思维不跳出传统“卡”的范畴,数字人民币的硬钱包可能会重走历史老路。

本文为作者授权发布,不代表移动支付网立场,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未按照规范转载者,移动支付网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展开全文
相关阅读
资讯查询取消
网站地图